全局观点之战争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三):法国大革命
文丨李全 全局观点公众号
资产阶级革命(三):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将共和国的理想洒遍寰宇。法国大革命是法国人民直接向旧世界君王宣战,把共和国的理想洒遍寰宇。正如列宁所说:法国大革命被称作“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渡过的。
法国大革命
1 革命背景及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 革命导火索:召开三级会议
3 革命过程:从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革命
4 革命结果: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传播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进步思想
1
革命背景及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当时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专制王朝,国王、旧贵族、高级教士利用各种封建特权,对第三等级人民巧取豪夺,抑制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在压迫下渴望革命,贵族阶级也出现分化。随着城乡群众革命运动的发展,法国的革命形势日益成熟,进而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
1.1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显著发展。18世纪中后期,法国开始陆续出现大规模资本主义工场,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国内纺织业、化工业和采矿业都相当发达。如里昂的丝织工业拥有超过6500名工人;奥尔良的纺纱工场装备了法国制的英国式纺纱机;昂赞的煤矿也拥有4000多名工人,部分工厂还使用上最新式的技术设备;而法国的沿海城市,如马赛、波尔多、南特和卢昂等,不仅拥有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而且还是法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业港口。法国对外主要出口酒类和各种奢侈品;对内进口货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到了18世纪后期,法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工业企业。由于工商业发达,法国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货币。
1.2 波旁王朝末期的专制统治
波旁王朝统治末期,在政治上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在经济上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重重阻碍。路易十六即位后,为了缓和其财政危机,用各种手段从金融资本家手中获取金钱,使路易十一以来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关系遭到破坏。以法国王室为首的各级贵族,视法国工商业为敛财的重要来源,征收极重的工商业税,使工场主和商人所获利润大部分流入他们的手中,从而极大地限制了资本的积累。在工业部门中,由于存在受到封建制度保护的行会制度,工匠和学徒的数目、生产规模以及技术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致使大批手工业作坊无法过渡到手工工场。路易十四时代制订的一系列工业法规,到18世纪不仅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使法国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举步维艰。此外,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占全国人口88%的农民处于赤贫状态,当时全国90%的耕地属于国王、贵族和天主教会,但他们并不从事土地经营,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农民,榨取农民的劳动果实。农民不仅要向封建领主缴纳地租,还要向教会缴纳十一税,向国王缴纳各种国税。压迫下的农民自身购买力水平极为低下,进而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
“七年战争”以及“独立战争”导致国库空虚,国王与王后的奢侈生活进一步加重了人民负担。18世纪以来,法国在对外战争中迭遭败绩,不仅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而且丢失了许多海外市场。特别是在七年战争中,法国战败,丢失了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此外,参加美国独立战争亦增加了财政压力,当时法国政府债台高筑,国债总数高达20亿里拉。但与此同时,国王路易十六却沉迷研究锁具,懈怠朝政。他在凡尔赛宫里专门建造了一间全法国最高级的五金作坊来研究锁具,扬言欧洲没有他打不开的锁,是历史上有名的“锁匠国王”。此外,他与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还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两人热衷于化妆、舞会、绸缎、宝石。对衣服、鞋子、珠宝等奢侈品索要无度。这种“热衷”进一步加速了国库的亏空,玛丽·安托瓦内特甚至被法国人民称为“赤字王后”。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旧而效率低下的财政系统由于无法处理政府债务而显得无力,不合理的税务制度更让这一切雪上加霜,法国人民背负着承重的经济负担。这一切,使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1.3 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启蒙运动的兴起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18世纪的法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逐渐形成。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必须发展工商业,因此他们要求实行自由贸易;要求新技术和新发明;要求保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和争取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所以,他们法对一切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封建制度,反对封建专制的统治和封建特权。为了打破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天主教,启蒙运动在18世纪的法国诞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他们极力抨击天主教,大肆宣扬理性和天赋人权;提倡社会平等和自由民主。天赋人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主权在民等思想应运而生。他们的著作与学说启迪了法国人民,并且日益深入人心,为法国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孟德斯鸠与伏尔泰为代表的18世界上半期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他们热衷于英国的君主立宪,主张在法国实行君主立宪或开明君主专制,代表了当时自由派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另一派是以卢梭为代表的18世纪下半期的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他们要求彻底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在法国建立共和国,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愿望与要求,具有更激进的、富有战斗性的革命内容。
2
革命导火索:召开三级会议
三级会议制度。三级会议是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共分为三个等级: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前两个等级人口仅占法国总人口比重的2%,但却占据35%的土地;除前两个等级以外的其他所有人组成第三等级,人口占比98%,但土地比例仅为65%。此外,第三等级还承担着100%的税收。会议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所以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因此会议是不定期的。表决投票时,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自拥有一票表决权。1302年,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增税而与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冲突。为了与教廷对抗,腓力四世于1302年5月10日召开了第一次三级会议。在此后的487年中,三级会议还召开过21次。16至17世纪初,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削弱。从1614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了175年。
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引起第三等级严重不满。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会议于5月6日即陷入僵局,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5月11日,第三等级代表独自成立公社。6月12日,公社邀请其他等级代表加入,部分第一等级代表随之予以响应。6月17日,公社自行宣布成立国民议会。第一等级代表因财富与第三等级代表相近,也于6月19日加入。立法议事日程随之展开。6月20日,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和第二等级代表的威胁下,国民议会被迫转移到一个网球场。在此,议会发表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宣布不制定宪法绝不解散国民议会,巴黎及其它城市不断有人向国民议会表示支持。7月9日,国民议会更名为国民制宪议会,开始发挥政府的功能并成为宪法的起草者。路易十六感到恐慌,暗中调动军队,准备用武力镇压,结果激起了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成为了革命的导火索。
3
革命过程:从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革命
3.1 攻占巴士底狱
巴黎人民第一次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大革命爆发。7月12日,巴黎市民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支持制宪议会。当日上午,国王调动军队企图镇压巴黎人民游行;下午,靠近第三等级的财政部长内克尔被王室免职。巴黎人民认为路易十六的行动是王室对议会开始干预的第一步,于是开始暴动。交易所和游艺场纷纷关门;贴现金库的股票价格立刻从4365里弗尔下跌到4165里弗尔。巴黎人民群情激昂,到处举行集会和游行。次日,巴黎教堂响起钟声,市民与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国王雇佣军展开战斗,在当天夜里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区。7月14日巴黎人民盯上巴士底监狱里的武器和弹药库存。虽然当时监狱里只有7名囚犯,但巴士底狱一直被看作是法国封建制度的象征。巴士底狱高100英尺,围墙很厚,有8个塔楼,易守难攻。同时,守军的炮火也十分猛烈,塔楼上架着15门大炮,旁边堆放着几百桶火药和无数炮弹。在守军的连天炮火中,起义者牺牲80多人,受伤者有60多名。下午3时许,300多名同情人民的法兰西近卫军带着五尊大炮参加了起义,与群众一起攻打吊桥入口。经过数小时的战斗,守军逐渐不支,巴士底狱于当天下午被攻陷,法国大革命爆发,这一天后来成为了法国国庆日。
3.2 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
制宪议会颁布《八月法令》。巴士底狱被巴黎人民攻陷后,资产阶级建立了国民自卫军。自卫军以蓝、白、红三色为军旗,象征着自由、平等与博爱。三色旗也成为了后来法国的国旗。国王被迫承认了制宪议会的合法地位,制宪议会实际上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除了巴黎外,各省也建立了以资产阶级为首的革命省、市政府,成立了地方自治机关,并建立了地方资产阶级国民军。巴士底狱被攻陷的消息传出后,各省市的人民纷纷起来暴动。在7月下半月,“市政革命”和“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势不可挡。贵族家庭遭到袭击,他们的庄园被焚毁;各地的教堂和城堡也有不少受到冲击,被称为“大恐慌”。“大恐慌”引发了制宪议会的担忧,议会决心重建社会秩序以平息暴动农民的不满情绪。议会通宵达旦地讨论了四天,终于在第五天决议废除封建制度,限制教士和贵族的权力。一周后《八月法令》定案。该法令包含19条法律条文,实际上从法律层面上废除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被视为“旧制度的死亡证书”。
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制宪议会在制定宪法前颁布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受启蒙学派、百科全书派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的思想所指导写成的。这份宣言向全世界提出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原则,使一切在封建统治压迫下的民族有了解放思想的理论武器。路易十六虽然表面妥协革命,但内心却并不承认7月14日以来的一切事实。他于10月份再次筹划利用雇佣军推翻制宪议会,但在巴黎人民的革命行动下再度失败。这时的巴黎又恰逢粮荒,物价昂贵。人民群众高呼“国王到巴黎去”。王室无奈,只能应民众要求被迫从凡尔赛宫迁到了巴黎。与此同时,巴黎涌现出不同革命团体,其中雅各宾俱乐部、科德利埃俱乐部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
制宪议会颁布《1791年宪法》。制宪议会在自由派贵族及资产阶级的操纵下,进行广发的立法活动,其目的在于根据大资产阶级的需要,来完成对法国的改造。从1789年8月到1791年,制宪议会所实施的各项措施都成为正在草拟的宪法条文。这部宪法于1791年9月3日才由制宪议会通过成为正式宪法,称作《1791年宪法》。这部宪法的基本思想采纳了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也效仿了美国宪法的某些原则。规定行政权属于国王、立法权属于立法会议,司法权属各级法院。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派中分裂出去,另组斐扬俱乐部。9月14日国王批准了宪法。9月30日制宪议会解散,让位于新选出的立法议会。10月1日立法议会召开,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国家。
巴黎人民二次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引起周边国家不安,普鲁士、奥地利成立联军攻打法国。路易十六在形式上被迫承认宪法,但暗中与欧洲各国沟通。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是奥地利皇帝的妹妹,她泄露军事机密给联军,致使法军在前线失利,联军得以攻入法国。1792年7月11日立法议会宣布法国处于危急中。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运动的高潮,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马拉、丹东组织反君主制运动,于8月10日攻占国王住宅杜伊勒里宫,拘禁国王、王后,打倒波旁王朝,推翻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3.3 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吉伦特派掌握政权。雅各宾派在革命中分成了两派,其中温和民主主义者组成了吉伦特派,这一派主要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而剩下的雅各宾派俱乐部在领袖罗伯斯庇尔的带领下,成为了激进的民主主义派。巴黎人民二次武装起义后,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并召开临时国民公会,进行新的选举。国民公会推行普选制,规定凡年满25岁的男性公民均有选举权。在中间派的支持下,吉伦特派在选举中击败雅各宾派,取得了政权。国民公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就通过了废除君主政体。1792年9月22日,正式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路易十六、玛丽王后被处死,吉伦特派举措适当渐失民心。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并在1793年1月21日,经过国民议会审判以叛国罪处死国王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也于10月16日被处死。路易十六被处死的消息传至欧洲各国,引发各专制王朝的恐慌。英国积极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西班牙、荷兰、萨丁王国先后加入,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此外,吉伦特派当政以后,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对雅各宾派,对于民生问题的政策却过于温和。从1792年秋季起,人们不满他们的温和政策,要求打击投机商人和限制物价。巴黎和里昂的街头出现了为人民说话的忿激派,他们要求严惩投机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价格,而吉伦特派却颁布法令镇压运动。吉伦特派的统治逐渐不得人心,但与此同时,雅各宾派为了反对吉伦特派,逐渐接受忿激派的主张,与其联合起来对付吉伦特派。
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争斗日益激烈,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在与雅各宾派的争斗中,吉伦特派开始勾结保王党,逮捕了雅各宾派分子夏尔利埃,并破坏了雅各宾派在里昂的中央俱乐部。于是,吉伦特派更加失去了人心。巴黎人民要求把吉伦特派驱逐出国民公会,于1793年5月31日到6月2日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十几万革命群众带着大炮包围了国民公会,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专政。
3.4 雅各宾派统治时期
颁布《1793年宪法》。雅各宾派掌权后重新草拟宪法。1793年6月24日,法国颁布《1793年宪法》,这是法国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宪法。宪法充分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和“人民主权不可分割”的理论,明确社会的目的是谋求全民的幸福,政府的目的则是保障人民享受其自然的和不可剥夺的权利。但由于当时法国正处于外国武装干涉中,这部宪法并未立刻付诸实施。
对外击败外国干涉军,对内平定武装叛乱。为了战胜外国干涉军,雅各宾派改造了军队。许多骁勇善战但出身贫苦的青年军官被选拔了出来,士兵作战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1793年9月6日至7日,法军在敦刻尔克附近的昂德斯科特近郊打败了英荷联军;10月16日,法军攻克莫伯日,接着在瓦迪尼附近击败了奥军;在莱茵区,法军捷报频频,击溃了奥普联军,占领了郎道城,把敌人赶到了莱茵河彼岸;在意大利边界上,法军击败撒丁军,迫其撤出瓦萨;不久,西班牙军队也被驱逐出鲁西雍及巴斯克区;1793年12月19日,共和国军队从英军手中收复了土伦,年仅24岁的炮兵上位拿破仑初露头角。到1793年底,外国干涉军基本被驱逐出法国国境。与此同时,吉伦特派在许多地区煽动的武装叛乱也被共和国军平定,法兰西共和国保住了自己的独立。
雅各宾专政血腥镇压反革命。1793年9月17日,国民公会通过一项关于《惩治嫌疑犯》的法律,宣布“凡谁的行为、交往、言论和著作表示同情暴君和自由的敌人者即属于嫌疑犯”。大批吉伦特派及其支持者被送上断头台。逐渐的,不少只是反对雅各宾派的人士也被送上断头台。到后来,罗伯斯庇尔开始把渐行渐远的战友也推上断头台,法国被笼罩在恐怖统治之下。据统计,期间法兰西全国有16594人被送上断头台,其中巴黎有2639人,另外法兰西各地就地处决的约有25000人。断头台一时成为了当时全法国最繁忙的机器,被称为“国家的剃刀”,也被看作是当时革命的象征。
雅各宾派内部的意见分歧日益尖锐,由团结走向分裂。雅各宾派的内部出现分裂,而且斗争越演越烈。其中代表城乡下层群众的埃贝尔派主张加强恐怖政策,镇压嫌疑犯,全面限价,反对天主教,宣传无神论,对外继续战争。而丹东派则主张停止恐怖政策,反对全面限价,捍卫贸易自由和发财自由,要求同欧洲君主国、英国缔结和约。罗伯斯庇尔派先后镇压了埃贝尔派和丹东派,导致人民群众疏远,城乡私有者阶层反感,雅各宾派的群众基础急剧缩小。
3.5 热月革命
热月党人推翻罗伯斯庇尔的雅各宾派专政。1794年3-4月,罗伯斯庇尔以谋反的罪名将雅各宾派中与他政见不合的埃贝尔、丹东等人处死,使雅各宾派趋于孤立,民众也开始反对恐怖政策。随后国会中反对罗伯斯庇尔独裁的势力组成热月党。1794年7月26日,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发表演说,表示“国民公会中还有尚未肃清的议员”,但是议员要求罗伯斯庇尔将议员的名字说出,罗伯斯庇尔并没有说出,引发议员们的恐慌,人人自危。由于过去已经有丹东等人被整肃的前例,于是引发议员们有意发动政变。1794年7月27日(法国新历共和二年热月9日),罗伯斯庇尔前往国民公会,结果被议长打断发言;场内开始出现“打倒暴君”的呼声以及逮捕罗伯斯庇尔等人的要求,并且国民公会宣布罗伯斯庇尔“不受法律保护”,加以逮捕。于是,罗伯斯庇尔等人被逮捕,并在次日被送上断头台,称热月革命。热月政变后,法国进入维护大革命成果时期。
4
革命结果: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传播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进步思想
粉碎了封建专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推动了欧洲反封建斗争以及拉美独立运动。法国大革命对于国内来说,法国人民的三次武装起义,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大革命粉碎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了反动的封建秩序,创制了资产阶级的法律,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对世界来说,大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专革命,传播了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进步思想,震撼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有力的推动了整个欧洲范围的反封建斗争。此外,大革命的影响还波及世界,对于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也起了推动作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