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古人为什么用黑色的茶盏喝茶
宋代,有一种茶具,不止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连皇帝(宋徽宗)也爱用,这就是建窑兔毫盏。
釉面呈现出细丝状条纹,仿如小兔的毫毛一般,故称“兔毫”纹
赵佶在《大观茶论》一书中这样记录:“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皇帝的推崇,也让福建建阳制作的黑釉茶盏,备受时人推崇。
《大观茶论》
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 历宋、元、明、清四代,烧瓷历史长达千年,在宋代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除福建本省,还有江西的吉州窑,四川、山西等地均有仿制,形成了我国古代陶瓷窑系中的建窑系。
建窑著名窑址之一(水吉窑)
建窑生产的黑釉盏,含铁量较高,一般呈黑灰色、紫黑色,釉色有兔毫、鹧鸪斑、玳瑁、曜变等釉色,其中“曜变”又写为“窑变”、“耀变”,是一种独特且偶然的窑变现象,黑色底釉上分布着不规则的耀斑,发出蓝色的光芒,极致变幻。唐宋时期,日本僧人曾到中国学习佛法,回去时会带回茶礼、茶具,因曜变建盏是从浙江临安天目山带回的,因而又被称为“天目”。
我国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陆羽《茶经》中提到越窑秘色瓷,是品茶以绿色为贵,因此追求越窑青瓷。宋代重文轻武,随着经济的繁盛,逐渐形成斗茶的风气,同时皇帝的喜好往往也带动着社会发展,建盏中专为宫廷烧制的斗茶用具,还会刻上"进盏"、"供御"字样,文人雅士喝普通民众都喜爱饮茶,尤其在斗茶时以白色茶痕为上品,所以黑釉茶盏日渐盛行。
宋人斗茶喝平时吃茶,流行一整套步骤,需要先将饼茶碾碎,放在碗中待用;再用釜烧水,微微沸腾时即冲点入碗;在点茶时,需要用到一种工具,即“茶筅”,竹制为主,沸水分七次冲入茶碗,用茶筅不断打击,使茶末和水充分混合,慢慢出现泡沫,茶汤汤花(泡沫)能在盏面上的时候,称为“咬盏”,汤花散去,称为“云脚散”,斗茶就是看谁的咬盏时间长,经过几个回合来决出胜负。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
北宋蔡襄在《茶录》中记录斗茶的方法:“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建盏中的一种斗笠盏,更是经典器型,形状像斗笠,底足部分非常小,杯身线条流程简单,烧制难度较高。斗笠盏适合观察咬盏。
建窑斗笠盏
我国地大物博,宋代名窑层出不穷,官哥汝钧定等窑口生产的瓷器闻名于世,而建窑的黑釉盏也因当时人们的斗茶喜好而兴盛起来。如今的收藏市场上,2021年中秋节前后,纽约佳士得一件南宋油滴天目茶盏创造了约合人民币7800万元的记录,这也是历年拍卖上最好的一件宋代建盏,收藏价值不可估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