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蓄须是一种普遍的风俗,也是一种体现男性气质和身份的标志。从周朝的“髯客”到汉朝的“美髯公”,从唐朝的“须眉”到明朝的“髯颏”,从清朝的“髯口”到民国的“牛角胡”,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胡须造型,也有各种各样的胡须故事。然而,从近代开始,中国人的蓄须习惯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剃须,而不是蓄须。这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又有什么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呢?
一方面,近代中国人剃须的风潮,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有密切的关系。从清末开始,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动乱,中国人开始了一场又一场的反抗和革命,试图寻求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复兴。在这个过程中,蓄须成了一种被认为是落后和保守的象征,而剃须成了一种被认为是进步和革新的标志。许多参与革命的新军人和知识分子,为了与封建军阀和旧制度区别开来,为了体现革命者的年轻和激进,为了向西方学习和借鉴,都选择了剃须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和风格。例如,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就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开始剃须的。他的剃须,也影响了他的追随者和同志,如黄兴、宋教仁、陈炯明等。而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剃须的风潮也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许多人都纷纷效仿,以示对革命的支持和对旧制度的反对。
另一方面,近代中国人剃须的风潮,也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有关。从清末开始,中国的文化和审美观念,也受到了西方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和流派,如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这些思潮和流派,都主张打破传统的束缚,推崇西方的文明,倡导新的价值和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蓄须成了一种被认为是陈旧和丑陋的现象,而剃须成了一种被认为是时尚和美丽的趋势。许多从事文化和艺术创作的人士,为了迎合新的文化和审美观念,为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也选择了剃须的方式,改变了自己的形象和风格。例如,文学巨匠鲁迅,就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开始剃须的。他的剃须,也影响了他的朋友和同行,如周作人、胡适、郭沫若等。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剃须的风潮也在文化和艺术界广泛传播,许多人都纷纷效仿,以示对新文化的拥护和对旧文化的抵制。
近代中国人不再蓄须,是由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以及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导致了蓄须和剃须的意义和价值的转变,从而引发了剃须的风潮。这种风潮,也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时代精神和个人态度,即追求进步和革新,摒弃落后和保守,向西方学习和借鉴,展现个性和风格。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